首页 / 前海资讯 / 前海动态
大湾区项目多机会多 很适合香港建筑师创业
有港澳背景、国际视野的建筑师团队在大湾区游刃有余
发布日期:2021-08-27 18:40: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号:

EA05_EA05_0318.jpgEA05_EA05_0300@600_1066.jpg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吕达文。

EA05_EA05_0287@600_388.jpg

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团队。

EA05_EA05_0286@600_384.jpg

吕达文代表作——深圳龙华书城。

EA05_EA05_0288@600_395.jpg

吕达文代表作——深圳龙华档案馆。

  面孔

  一口流利的港普,声称自己是“半个深圳人”的吕达文,成长于香港多元化及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及城市设计,学成归国后,他于香港和深圳创立Atelier Global(香港汇创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团队现由一百二十余位来自全球多元化背景又充满创造力的设计师组成,其中香港建筑师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广东筹建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合作联盟,发挥港澳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推动设计、施工、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像AG汇创这样有港澳背景、国际视野的建筑师团队开始游刃有余。

  “内地项目多机会多,能够得到项目和机会的方式也更公平”

  留学海外的香港建筑师吕达文选择来深圳创业,“香港的建筑行业几乎已经处在一个半垄断的状态,新创业型设计事务所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才能在行业内获得一席之地。”吕达文敏锐地看到了内地市场的广阔平台——深圳。深圳是一个创意之都,只要有足够新颖的创意和想法,哪怕是新团队,也可以在这里通过参加一些招投标竞赛获得项目,并以此迅速打开市场和知名度。吕达文提到深圳最近几年的国际竞赛设计招标越来越多,奖金和设计费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他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香港的建筑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做内地项目。

  “内地项目多机会多,能够得到项目和机会的方式也更公平”,大湾区在吕达文眼里是一个更适合新人展示的舞台。特别是深圳前海,专门出台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在香港经认可和注册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备案后可在前海合作区范围内直接执业。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面向香港工程建设领域资质资格内地认定的规范性文件。“十多年前,香港建筑师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内地认可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每年有一定的名额,而且不能单独执业。”吕达文现在也有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会颁发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证。

  大湾区很多工程也开始实行香港项目管理模式

  “内地设计师很有生命力,有点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很拼搏,在工作上主动性很强,有时候甚至比香港人的工作节奏更快。”AG汇创有三分之一的香港建筑师,吕达文认为香港建筑师的优势是他们所拥有的国际视野,他们都有在美国、澳洲、欧洲的留学或工作经历,而且也会常去世界各地游历,看风景看建筑。吕达文每年都会组织公司的建筑师们去国外参观学习,但真正实施起来,他才发现内地的建筑师要出国,并不像香港的建筑师那么容易,“要办签证,有的还要担保。”

  香港的建筑师擅长精细化管理,他们在香港执业时,除了设计做图,还要参与项目工程管理。他们在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商场规划设计方面也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吕达文试着把这些优势和经验带到大湾区来,“现在大湾区很多工程也都在实行香港模式。”吕达文提到了他们正在设计的新鸿基南沙TOD项目,“以前在内地做工程,政府要求所有施工图做完才能开工,这等于压缩了设计师把控项目设计到落地执行的时间,香港模式是分期做施工图,这更有利于品质的把控。”

  让建筑与人和环境发生互动,以科技创新融合文化创意

  吕达文对建筑、城市、人文都有深刻的见解与观察,一直坚持尝试建筑设计与艺术领域的新可能性,致力于探索跨界思维下的设计实践。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并参与了众多公共建筑项目,同时也荣获多项国际权威设计大奖殊荣和受邀参展多个国内外艺术个展,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伦敦建筑节等。

  由于吕达文从小在香港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成长,包括其极小的居住空间(30平方米6人居住)及极大的公共空间(通风走廊、1000平方米的中央庭院),对于高密度的生活空间与社区人民交流的关系逐渐培养出深刻的体会。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对高密度都市如纽约曼克顿,南美洲厄瓜多尔的贫民窟,都做出研究和提案,也关注香港研究高密度都市与当地城市文化之关系,了解城市文化如何构成独特的高密度形态。吕达文深信,再微型的空间与建筑,对人民及生活也有重要影响。而在建筑当中探讨的理念,亦对广大社会和人民有普及的贡献,并由下而上构成文化。

  吕达文期望寻求建筑功能如何与环境发生互动关系。针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空间和都市之间互动关系需求做出研究,而引发新的建筑空间关系。从起点构成部分再发展成整体。

  深圳龙华书城是吕达文的代表作,从项目的起始到落成,他和团队以对自然与人文、艺术与文化、空间与情感及人与空间的深度交流对话为线索,并通过走近书城文化的过去和关注书城文化的未来,构思出会呼吸、能生长和贴近市民心灵的智慧文化书城,让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市民,重新感知空间,发现阅读的魅力。龙华书城还是深圳第一家率先使用5G技术的智慧书城,通过采用“云+端”技术架构与书城现有运营系统完成数据对接,为读者打造个性化定制荐书服务和丰富增值服务,形成以科技创新融合拓展文化创意空间的体验。

  湾区建筑要在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保持平衡

  吕达文关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跨界研究,并从香港多元尺度及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得以启发,尝试探索高密度城市下垂直社区聚落与日常多元尺度空间的设计演绎。在深圳龙华档案馆的项目中,设计提升了多种灵活文化创意展示空间,将教育、展览持相对开放功能,并设置于同一水平与不同城市界面对接,同时植入密切的文化泛空间,构成一个亲民的文化共享平台,让市民关注和了解到龙华规划、文化、教育的核心。同时也以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对传统档案馆和展览的相对独立与保安管理空间提出了挑战,成为龙华新区面向未来、树立全新开放的新区形象及龙华片区的核心文化建筑。

  “我们不单是在思考设计,更多地是思考如何能够突破传统去搭建一个和城市、人民、生活发生关系的很亲切的建筑。”吕达文认为大湾区越来越多很国际化的建筑群,比如深圳很多企业的总部,都是国际上最厉害的设计师亲自操刀设计,但在政府公共文化建筑方面,还不够国际化。

  他最近一直在关注旧城改造的项目,比如深圳的南头古城、大芬村,建筑师活化了传统建筑,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这些都非常可贵,“我们现在去到每个城市做项目,考察完以后,甲方都会问我们有没有挖掘出这个片区的历史和文化。如今全球化时代,可以看到中国东方文化越来越有影响力,也看到国内很多设计师作品都开始兴起现代中式风,可以看到做得非常杰出的作品,其代表着中国文化里的地域文化,能够作为建筑的时代性而存在。”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声音

  香港设计师们在大湾区越来越有归属感

  一开始吕达文希望把公司放在香港,深圳只是作为一个小的、便捷工作的地点。但随着深圳的发展越来越好、机遇越来越多,公司变得越来越侧重在深圳。吕达文和他的公司一起见证了深圳的转变。因为疫情,吕达文这一年多都留在深圳,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这个城市的生活。

  “我加入了一个‘深漂群’,里面除了建筑师,还有结构工程师、规划师、房地产开发商,都是漂在深圳的香港人,大家都很喜欢深圳。”有一天,吕达文忽然发现,原来他在深圳的朋友在数量上已经超越了在香港的朋友。想到在深圳的归属感,他认为是区别于香港的家庭归属感,是一种工作及生活上的归属感,他说自己可以定位自己为半个深圳人。

  吕达文喜欢摄影和绘画,摄影可以让他停下脚步去观察城市,去看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绘画可以让他跳脱工作的框架,自由地去创作和表达。相比于建筑空间,他会更注意观察城市的生活内容。比如香港的茶餐厅,往往多以西餐、中餐为主,就是因为香港一度外国人很多。而深圳因为包容性强,来自各地的人都在这里拼搏生活,所以这里什么食物都有,一个城市的人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内涵和生活片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