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新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深圳是生动的一笔。
港口汽笛长鸣,机场航班起落,口岸人来人往。在开放中,城市崛起,经济腾飞,迈向发展的高质量。
“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
一年前,深圳领受了新的使命——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
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从历史的横轴看,这是一份殷切的期许。
开放,是深圳的历史使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要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40多年来,深圳始终坚定履行这份使命。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全球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从世界的纵轴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也为各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分享了发展利益。
深圳是中国的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是世界的深圳,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区域发展样本。肩负“全球标杆城市”的责任,深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全球价值、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深度认识,深度参与,融入全球发展大潮。
这是全新的起点。深圳将为全面扩大开放,书写更高质量的答卷。
一年来,重要开放平台建设如火如荼。这些战略平台,承载着希望和嘱托,将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场”“发动机”。
前海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29.33亿美元、增长2.9%;扩区8倍后,“乘数效应”有望充分释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集聚了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一批国际组织和海外创新中心落地,向着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继续迈进。
一年来,内外双循环节点作用凸显。背靠湾区,面向世界,深圳凭借独特的优势,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1—7月,深圳进出口总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开通运营,进出口吞吐量累计超过1.78万标箱,“组合出海”成为湾区制造业走向世界的新方式。
一年来,探索规则衔接,成为重中之重。全面开放,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还意味着创新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规则机制衔接代表深度连接,是更高层次开放的新命题。
深圳正快马加鞭,探索跨境法律规则衔接,引入境外高端法律专业人才参与法治建设,建立国际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允许港澳高校、公营科研机构等单独申报深圳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点领域大湾区标准研制,促进大湾区三地标准互联互通等。标准互认、规则互通,势必将开放推向更高水平。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锚定新起点,深圳将牢记嘱托,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努力率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相关链接
公开类型: | 发布时间: | ||
转载来源: | 转载时间 | 2024-04-26 21:29 | |
转载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