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海资讯 / 专题活动 / 向前向海向未来 / 媒体关注
解码开放前海“自由密码” | 从降低“准入限制”到全球“配置要素”
发布日期:2025-04-25 09:57:24
来源:南方+
字号:

  当一个区域可以提供投资自由的环境时,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就会选择在那儿设立地方总部、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进而为区域带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推动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2025年1至3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502家,其中新增港资企业416家,同比增长89.1%,足以证明这片区域的“磁石效应”之强。

  从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为保护投资者立法,到成为全国外资负面清单最短的区域之一。十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104项。截至2024年底,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让“投资自由”成为全球要素配置的新起点。

  从“商事改革”到“顶层立法”,探索全面放开外资投资准入

  在供应链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中制度型开放已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核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便以“降门槛、提效率、便企业”为目标逐步建立高标准接轨国际的投资管理体系。

  比如,早在2015年,率先在全国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2017年,率先推进e站通政务服务改革形成“一口受理、一门审批、一网服务、枚印章”的“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将外资企业注册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2019年,前海率先试点企业登记“秒批”制度,将企业设立审批时限由一天大幅压缩至几十秒内;开通“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商事服务,委托银行及合作机构为港澳投资者提供代办营业执照、开通基本账户、验资、刻制公章等服务,实现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足不出澳”即可办理深圳商事登记

  2023年,深化“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多证合一”“秒批”等改革,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

图片

  更为受关注的是,依托特区立法权,前海在顶层设计上直接为“投资自由”定调。

  2020年,全国首部自贸片区立法《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正式发布,创新提出“非违规不干预”管理模式,即除由国家实行准入管理的领域外,片区探索全面放开投资准入,对境外投资者逐步放宽或者取消准入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片区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法定化,政府监管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服务”,前海成为全国外资负面清单最短的区域之一。

  2023年,前海又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立法《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体系(BEE),接轨全球投资经贸规则。

  不仅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还布局建设投资权益保护站点,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成为前海率先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又一突破之举。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全球服务商配置要素资源

  不过,“投资自由”并不只是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政务审批时效,而是要构建一套可预期的规则体系,“法治”便是国际公认准则和制度保障之一,亦是一个城区营商环境的刚性需求。

图片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位于粤港澳核心位置,是“三种不同法域”交汇地带,内资企业遵循大陆法系,而港资外资企业则以英美法系为主。

  “外商考虑异地投资要看多个因素,比如当地政治是否稳定、货币兑换是否方便,以及商事纠纷能否公平解决等。”香港律政司首任司长、著名律师梁爱诗说。

  为消除外商异地投资顾虑,前海突破性的在全国允许港澳台、外资企业协议选择域外法解决民商事合同纠纷,首创“港区陪审”“港区调解”制度,率先实现“港资港法港仲裁”。

  同时,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构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两中心一高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规则制度,被港资外资企业认为是内地法治最开放区域。

  “融入内地发展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适合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上的创新是我们选择前海的重要原因。”港本土发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胜利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周武道说。

  港企智法数科副总裁Gavin也表示,前海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公司助力显著,特别是专业快速通道大幅缩短了专利申请周期,并最大限度避免了“专利丛林”的问题。

  据前海法院统计,从2015年2月至2024年12月,前海法院已累计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21900件,覆盖143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受理涉港商事案件14041件,是全国受理涉港案件数量最多的法院。

图片

  除此之外,前海近两年来大力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先后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

  目前,已落地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8大类服务商及知名机构213家,建设“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财税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文化创意”等1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

  “类似前海这样的财税服务集聚区,在全国极为少见。与其说在搭建一个平台,不如说在培育一种生态,既涵盖硬件场地、企业税收、人才住房等,也涵盖产业链以及营商环境等,形成综合效果。”中瑞国际集团董事长何源泉说。

  作为该集聚区首批入驻企业,中瑞国际已加入了AGN、GGI、NEXIA等国际会计联盟,并获颁“前海企业出海服务商”,业务范围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境内外设有近140家分支机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