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码头,桅杆如林,汽笛声声,每日船舶往来不绝……新年伊始,深圳前海一片繁忙兴盛之景。
潮起前海,活力奔腾。过去一年,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聚焦改革开放创新主责、现代服务业主业、深港合作主线,推动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
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超九成任务已落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称《前海规划》)中“在港澳提供跨境政务服务事项”“拥有国际性组织数量”“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2024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1亿元、增长10.1%,前海进出口总额7066.5亿元、增长42.4%,继续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发展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
新岁启封,征途日进。2025年是前海成立15周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立10周年,也是《前海规划》首阶段目标收官之年。前海将保持前行奋进姿态,以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携手港澳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面向世界绘就开发开放新篇章。
深化改革开放,102项制度创新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一直是前海的核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此予以强调。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成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议题。
作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前海承担为全面扩大开放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的使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探索制度型开放,在投资便利、贸易自由、金融开放、法律事务、科技创新、深港合作、“边境内”改革、数字贸易等8个领域全面提升。
香港调解会副主席马嫊傃对此深有感触。2024年6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在前海法院首批试点“吸纳港澳调解组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邀调解组织”,马嫊傃成为特邀调解员。
尽管最初还担心调解文化、理念和制度上的差异,但马嫊傃很快发现机制的融合、调解方式的借鉴,让大湾区的商事调解在国际中更有竞争力。
截至2024年12月,香港调解会、香港和解中心、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3家香港调解组织在前海法院调解案件184件,调解成功率43.5%,大大降低当事人时间和资金成本。
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也感受到前海在加速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
比如,通过实施货物贸易担保放行等系列便利化措施,前海空运、快运货物通关放行时间已控制在2.7小时左右,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这让前海正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重要枢纽”。
“在制度创新领域,前海无论在金融、法治、物流,还是人员交往上,都已设计了完整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为物流跨境高效流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前海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82项,10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在中山大学发布的中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制度型开放也进一步深化了要素流动型开放。2024年全年,前海综保区进出口突破3500亿元,进出口总值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占深圳三个综保区的2/3。前海联合交易中心2024年度交易额超千亿元,其中大豆交易量1388万吨,增长152.4%。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中心交易额905亿元,增长64.6%。
加速深港融合,25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便利执业
自《前海规划》首次将“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新增为前海战略定位,前海逐步实现“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并推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下称“梦工场”)“1510”提升行动,在规则、设施和民生领域创新惠港举措,释放出融合和开放的强烈信号。
2024年4月,前海针对港人港企推出税收新政: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将予以免征;前海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至前海合作区全域。
这让香港税务师张国和又一次感到惊喜:“这极大吸引港企来前海做项目,提升港人在前海的就业意愿,并考虑在前海更长远的发展规划。”
作为前海首批完成跨境执业备案的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张国和已以永诚(深圳)税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人身份在前海执业3年。而像他一样可在前海跨境便利执业的专业人士,如今已覆盖工程建设、涉税、文化、旅游、护士等25类。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大乙半导体科技创始人黄明欣是梦工场“1510”发展模式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1510”即前海梦工场自2024年9月起面向港青港企推出的“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系列措施。发布仅4个月,就有109家港企通过深港两地专家联合评审。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也在梦工场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及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没想到创业空间竟每平方米每月只需1元物业服务金,即可免费享3年孵化。”黄明欣说,其团队已落地前海工程中心,并跟内地头部企业展开合作,未来希望进一步往海外发展。
对于在前海工作的港人傅旭晖而言,变化来自身边的点滴小事:“以前很多事情比如驾驶执照到期都要回香港办,过关加上办理起码要半天时间。现在可以直接在前海办,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这得益于前海率先实现跨境政务双向互通,正式启用深圳首个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专区,内设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香港“智方便”自助登记站,让身处前海的港人港企无须亲身到港便可申办60项香港政务服务。
设立“前海港澳e站通”,可在港澳地区为港澳投资者提供企业注册、税务、社保等368项政务服务,实现“足不出港”即可一站式、全流程办理前海业务。在前海e站通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跨境通办”专区,在前海可为香港居民提供香港11个部门,共70余项香港业务,实现政务服务双向互通。
“近年来,前海在金融、法律、科技和专业服务,以及便利香港居民创业、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均有不少惠港政策,大大拓展香港人才和企业的发展空间,说明前海的深港合作走实向深。”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说。
截至2024年底,前海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达1374家,其中港澳及国际团队已近七成。
提升产业能级,构建“8—3—18”产业发展新格局
前海扩区后,拥有了国际机场、港口码头、会展新城、海洋新城、保税区、制造业工厂等要素,可谓海陆空铁港“顶流”配置,多元化产业空间被完全打开。前海也不断提升产业能级,逐渐构建出“8—3—18”全链生态产业格局。
其中,“8”是培育招引八大类“前海全球服务商”;“3”是提升“深港国际金融城、深港国际法务区、前海国际人才港”三大国际化平台能级;“18”是加快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大宗商品、财税服务、文化创意、高端智库等18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以金融为例,前海已率先在全国形成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本外币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加速形成深港账户通、汇兑通、融资通、跨境理财通、跨境征信通、服务通的“六通”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
“前海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深港融合发展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认为,深港“双总部”机制的实现条件已逐渐成熟。
人工智能方面,前海率先出台“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的若干措施”,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创多项“全国第一”,包括与华为合作建设首个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打造首个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专业园区,成立首个大模型和算法创新服务中心,联合香港上线首个内地香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底,前海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258家,形成以思谋科技、小马易行、影石创新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企业集群。
“根据我们的测算,前海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造价超百亿元,已达全球最先进产业园水平。在支撑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上,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深度拓宽,未来将有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自发集结到前海。”曲建说。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聚焦“招外招大招战招新”,新增“四上”企业1026家,总计达3849家,落户83个优质项目,投资额超千亿元;新引进加拿大宏利金融、安迈咨询等50家知名全球服务商,累计201家。
深港国际金融城入驻企业439家,推出“境外不落地购汇”“前海港企贷”等6个全国“首创”示范成果;深港国际法务区累计入驻法律机构247家,落地全省首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国际人才港一站式提供700项国际人才服务,落地全球第一科技期刊集团爱思唯尔,引进罗盛咨询等32家知名企业。
特色集聚区中,风投创投集聚区仅2024年前11月已引进223家风投创投及国际资管机构,基金管理规模3507亿元;跨境电商集聚区2024年全年在地进出口额1210亿元、增长102%;融资租赁集聚区船舶租赁资产规模全国前三。
此外,前海创新启用“前海·出海e站通”,打造中国企业出海“首选地”和吸引外商投资“第一站”。下一步,前海将持续联动港澳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加速发展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
一线案例 | 买全球卖全球“跨”出新机遇,前海去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超1200亿
前海综保区里,一批装满电子产品、家纺用品的货箱正准备发往澳洲。在这里,深创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创建”)新上线的查验流水线每6秒即可过一个标准箱,卸货到查验完成的时间从原先的一天缩短为2小时,效率大幅提升。
作为一家“从生根到发展”均在前海的企业,深创建于2019年在前海成立,并成为首批入驻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的企业,其旗下的深圳跨境贸易物流监管中心是全国首个落地于特殊监管区域的跨境电商全业态监管功能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年均验放跨境车辆超10万台,出口货量合计超300万吨。
“跨境电商监管场所涉及‘关、汇、税、保、代’五个核心环节的第一个,即跨境电商清关速度的部分。”在深创建董事、副总经理吴瑞国看来,前海作为全国制度创新的“策源地”,除了营造生态,更是不断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加持”,助力企业自身跨越式迭代和升级。
“凭借前海综保区的优势,我们得以解决退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海外消费者体验感更好,进而刺激了跨境平台上订单量的增长以及产品类目的开发。2025年,我们将逐渐落地相关场景,让退货清关速度更快。”吴瑞国说。
截至2024年11月,深创建已服务跨境电商物流企业出口包裹71亿件,货值超5900亿元人民币,累计营收超5.68亿元,累计纳税额近4300万元。未来则将依托前海打造一个针对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以及进口全方位立体的闭合环跨境电商服务链路,实现“出得去、退得回、进得来”三种业态在前海落地。
培育跨境电商是展示中国制造业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关键途径。在跨境电商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球跨境看中国,中国跨境看深圳”。扩区后的前海,“海陆空”齐备,深圳跨境看点正快速向前海聚拢,深创建的发展正是前海跨境电商企业的缩影。
自2022年前海启动建设跨境电商集聚区以来,前海依托前海综保区、海运中心、嘉里中心、前海国际人才港等空间载体,加速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基础要素齐备”和“业态多元优质”成为两大特点,不断吸引“凤凰”落户、筑巢。仅2024年,就有美国亚马逊、谷歌、俄罗斯OZON、拼多多TEMU等超40家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入驻,累计引进超160家,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1200亿元,总量增长104%,不仅成形成势,更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下一步,前海持续优化集聚区空间布局,做强前海出海平台,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核心区位,从“黑马”变“快马”,“跨”出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建设者说 | 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艳红:“打造跨境商事纠纷化解优选地”
蛇年春节前夕,每五年评选一次的全国法院系统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法院”花落前海法院,使其成为全国首家获评的自贸区法院,亦实现深圳近20年来此项荣誉零的突破。
“我们的‘一小步’是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的‘一大步’。”回望前海法院十年建设,该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艳红感慨不已。彼时的前海,大片区域是无处下脚、杂草丛生的滩涂之地,而当时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工作的张艳红参与起草了前海法院的筹备方案。
最初的设想是包含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传统法院架构。但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和新一轮改革开放“桥头堡”,传统架构显然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首版方案很快被驳回。
“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制度差异为融合发展带来不小挑战,前海法院肩负着‘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的重要使命。”张艳红表示,前海法院必须打造符合前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定位的新型法院。
前海管理局曾委托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进行一项调查,通过对345份港企和530份非港企有效问卷统计,75.29%的企业表示投资前海最看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92.15%的企业愿意在前海签订商事合同时适用香港法律。
此后,前海法院在司法管理体制、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法官职业保障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建立域外法查明与适用体系,让域内外当事人能选择“熟悉”的法律处理纠纷;率先搭建“法院依法自主查明+香港地区陪审员和外籍、港澳地区调解员参与查明+社会化专业力量协助查明”的立体化查明模式等。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前海法院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审理案件236件,其中适用香港法149件,数量为全国第一。
截至2024年11月,前海法院已累计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2.19万件,其中涉港案件1.4万件,数量为全国第一,其他案件覆盖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143个国家和地区,案件标的额总计约585亿元。
“前海法院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展现出优越的竞争力和卓越的示范力,前海已成为跨境商事纠纷化解的优选地。”新发布的《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白皮书》如是评论。
接下来,前海法院还将进一步完善跨境法律规则深度衔接制度体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展现法治竞争力、改革示范力与资源聚合力,为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