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海资讯 / 前海动态
省人社厅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畅通就业创业“快车道” 助推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发布日期:2021-11-08 18:23:52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南方日报记者 陈理 见习记者 马瑞婕

  近日,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12名优秀专家人才被授予“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他们或锐意创新,或技艺精湛,或不懈耕耘,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是我省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结出的硕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省人社厅按照中央及省委有关部署安排,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作为重要内容,扎实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持续壮大专业人才与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实实在在办实事、解难事。

  截至目前,全省专技人才达83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5万人;技能人才135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3.6%,为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才工程为抓手

  聚天下之英才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势能

  如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广东大地上竞相成长、实现价值?写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管才大文章是关键。“人才工作的关键是要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塑造广东人才工作的新品牌。”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助力我省人才工作迎来发展新格局。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双区”建设、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省人社厅先后实施“湾区人才”“乡村工匠”工程,“湾区人才”工程助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乡村工匠”工程大力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人才工作体系。

  一方面,随着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各要素尤其是人才要素在湾区内便利流动,成为省人社厅的重点工作之一。

  另一方面,将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江门、汕头、东莞、云浮、潮州、河源……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和种植大户调研等多种形式,省人社厅对我省农业农村产业及人才发展情况进行摸底。

  随后,《广东省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很快出炉。方案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职称评价体系,重点评价技能技艺掌握程度和在农业技术推广、带头致富、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贡献。“陈皮工程师”“茶叶加工工程师”“民间音乐高级工程师”……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们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称名称,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体系、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延伸拓展人才优粤卡服务内容、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构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开展专家服务基层系列活动……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是提高我省人才吸引力,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的又一实招。

  在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人才指数”大数据系统集聚了百名院士、千名领军人才。此外,黄埔区通过“猎才”行动,为全球顶尖人才和技能人才大军聚集黄埔搭梯架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在珠海市,技能人才评价权进一步“放”给企业,全市累计已有逾30家企业完成机构备案,并成立了9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联盟,帮助1万多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在云浮市,2021年职称评审认定工作首次启用“云专技”系统,提高对申报人信息的保密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进一步提升职称评审工作公平性,助力提高专技人才职称评审质量……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广东要建设人才强省、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必须充分发挥我省人才开发、管理和服务职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用心用情稳就业

  多措并举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人社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将大力推进3.0版“促进就业九条”落实落地、深入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行动”等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从市场就业拓展、创业创新扶持、国有企业就业引领、机关事业单位扩招、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十方面着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毕业生稳就业工作。

  初次站上宣讲台,来自广州市越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何晓茵丝毫没有怯场,她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讲述了烈士周文雍与陈铁军的故事,最终在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然而,半年前的何晓茵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得益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行动”,在当地人社部门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何晓茵顺利匹配上合适的岗位,并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被越秀区人社局录用。

  “招聘会参会企业质量都很高,企业根据性质设置分区,非常贴心,与企业HR深入了解了职位及薪资待遇后,觉得很满意。”曾就读于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杨颜竹高兴地说。他在深圳市人社局主办的毕业生就业(见习)校园招聘会上投出4份简历,一周后便收到了2家企业的复试邀请,目前已顺利工作。

  在广东,通过各级人社部门实施的就业服务找到心仪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

  今年以来,通过实施民营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国有企业就业引领计划、基层成长计划等,省人社厅统筹各方资源,多渠道拓宽岗位供给。全省提供事业单位岗位6.8万个,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共挖掘政策性岗位超24万个。

  此外,省人社厅还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线上线下大规模举办招聘对接活动等方式,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今年1-9月,全省已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含网络)1674场,提供岗位数89.84万个。

  5月中旬,旨在推动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的“三支一扶”计划也正式启动招募。

  据统计,“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6年来,全省共派遣逾2.5万名大学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服务,大大促进了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

  ▶▷推动大湾区互融互通

  搭桥架梯 帮助港澳青年“留下来,干得好”

  为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省人社厅不断为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现在我已经是广东的新型职业农民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青年罗伟特激动地说。几年前,他来大湾区创业,如今经营着每年生产400吨蔬菜供港销售的植物农场。

  为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追逐创业梦想,我省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港澳青年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资源,同时构建完善高层次全方位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目前,全省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394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

  毗邻澳门,珠海市首个“国字号”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广东珠海公共创业孵化(实训)基地近期也有“大动作”。基地在大学生创客空间设立了“澳门创业项目专区”,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孵化澳门创业项目25个,现有在孵澳门创业项目13个,直接带动就业91人。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体系,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成为港澳青年了解大湾区“第一扇窗”,进入大湾区“第一座桥”。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像罗伟特一样来大湾区学习、创业、就业。来自澳门的黄思慧目前就职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回顾起一年多在珠海的工作体会,她说:“作为一名医生,大湾区帮助培养我的临床思维,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截至目前,已有1000余名港澳青年报名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9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成为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就业的又一新渠道,像黄思慧这样顺利入编,到大湾区发展的港澳青年数量正不断增加。

  此外,为真正留住人才,以实实在在的政策和福利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我省不断推进“社保通”和“人才通”等工程。

  “就业方面,我们为港澳青年在创业发展期提供个人最高5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我省加大面向港澳居民社保卡发放力度,实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跨境使用,截至目前,港澳居民已有24.38万人次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

  为帮助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便利执业,我省建立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已有近3000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在粤执业资格;探索职业技能“一试三证”互认,累计7401人获得证书。

  “接下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出支持政策和便利举措,让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更加便利。”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办事体悟

  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保经办服务“交流 交往 交融”

  粤澳社保服务合作全面深化

  今年9月,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社保部门与澳门相关民间社团、银行机构签署合作意向书,澳门居民在大湾区逐渐享受更加便利的社保经办服务。近日,广东省社保局社会保险待遇部主任沈全艺接受访谈时介绍了聚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湾区城市“社保通”工作的有关情况。

  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出台后,社保部门在推动粤港澳三地“交流 交往 交融”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横琴方案”“前海方案”赋予了两地更大的未来,随着人员频繁流动,来内地工作或生活的港澳居民十分关注自身社会保障问题。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东省社保局会同税务局迅速出台了港澳居民在广东参加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的办事指南,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提供明确的办理途径和流程,把国家针对港澳居民出台的惠民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保服务实践,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此外,我们在“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等公共服务中,将港澳居民一体纳入服务范畴,通过信息比对、远程认证等办法为港澳居民办事提供便利。截至今年9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保24.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98.65%,其中享受待遇达2.3万人。

  问:“湾区社保服务通”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

  答:2020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珠海、澳门社保跨境合作试点,推动珠海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民众建澳联盟及银行机构签订社保业务合作协议,为澳门居民提供“多点办、就近办、方便办”的跨境社保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澳门居民足不出澳就可以完成参保、申办社保卡等手续。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澳门居民在珠海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2727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2846人,同比增长了753.73%和104.42%,已经享受养老待遇并按月领取养老金2568人。

  此外,深圳市依托“企业开办一窗通”“深港通注册易”平台,为港澳企业提供跨境商事登记、参保登记“打包办”;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e站通”服务中心设立社保专窗,为前海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问:“湾区社保服务通”推进情况如何,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做深做实?

  答:“湾区社保服务通”旨在通过推动粤港澳三地的社保服务跨境合作,逐步实现“湾区通办”。

  目前,珠三角9个城市均与澳门民间社团、银行机构签署了保障粤澳居民更便捷享受社保经办服务合作意向,11月5日,省人社厅又与澳门特区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签署了《关于社会保障服务合作的备忘录》,标志着政府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粤澳社保服务跨境协作全面展开。

  接下来,我们一方面将持续推动粤澳社保合作由养老保险向失业、工伤保险全面扩围,并将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探索直接办理澳门社会保障业务,深化“融合办”;另一方面,将以深圳社保业务委托香港有关机构协助代办试点为牵引,积极推进粤港社保服务跨境合作,逐步实现更高质量粤港澳三地社保“湾区通办”。

  履职清单

  ●组织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截至目前,“三项工程”累计培训540.46万人次。

  ●助推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6年来,我省71%的“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留在基层工作。广州、揭阳、云浮留在基层的比例高达90%。

  ●大力推进3.0版“促进就业九条”落实落地,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其中,深入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行动”,截至今年9月,引领全省举办线上线下逾千场招聘会,累计吸引逾万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开发超过30万个优质岗位,服务超10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求职,助推近7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开展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活动,指导全省人才驿站积极开展活动近1000场次。为“人才优粤卡”持卡人提供14个民生领域便利服务,实现在全省“一卡通享”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