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圳市前海税务局办税大厅,宽敞明亮的大厅一角,港澳人士服务专窗正在受理涉税专业人士来深执业的登记备案。自2021年窗口开设以来,先后已有78位港澳税务师完成执业登记,在前海积极施展才华。
深圳国正郑郑税务师事务所税务师伍雪咏是其中之一,去年6月,收到税务师职业资格证书后的她,开启了深港双城生活。“现在,通过向香港税务学会提交所需材料即可完成执业备案,无需亲自前往内地机构,极大地简化了申请流程。”
发生在前海的故事是深圳便利港澳人才跨境执业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之一、全球科技创新前沿之一,深圳一直是港澳人才“北上”创业、就业的首选之地。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深圳坚持开放创新,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创出一派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片富有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土地,港澳人才日渐拥有更畅通的渠道、更宽广的舞台,越来越多港澳有志青年跨过深圳河,“北上”深圳湾,逐梦大湾区,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与创新活力的最佳注脚。
制度破冰,执业登记替代执业考试
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前海的定位和发展始终与香港紧密相连。
《前海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香港居民就业人数达到1万名,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深圳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成为众多北上就业港人的首选之地。“双向奔赴”下,前海正不遗余力地打造港澳专业人士内地发展“第一站”。
然而,港澳人士在内地执业,职业资格互认是其面临的首要难题,“以税务领域为例,早年间香港税务师想到深圳执业,必须要通过内地税法相关的专业考试,两地税制差异之下,往往意味着税务师需要重新学习,成本很高。”伍雪咏说。
资格考试难度大、执业年龄限制严、内地执业时间要求高等因素,曾制约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进入内地市场。
敢闯敢试的深圳,以规则衔接改革为钥,打开了港澳人才奔赴大湾区的机遇之门。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1月,《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发布,由原先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转变为只需进行执业登记,显著降低了港澳涉税专业人士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同时,《办法》还取消了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执业天数、税务师事务所持股比例等要求。”作为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的文件,《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改革从制度设计迈向实际操作的重大突破。
一直在香港从事税务工作的张国和得知后,立刻申请了执业登记,成为首批在前海拥有执业资格的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并第一时间与永诚(深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香港合伙人。目前,全国首批10家港澳联营税务所全部落户前海,已成为全国港澳联营税务所集聚数量最多的区域。
伍雪咏认为,便利执业措施为香港税务师提供了职业发展的良机,“不仅业务范围得到扩展,更提升了内地客户对我们的专业认可度,香港税务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税收经验,为内地企业提供更专业的税务服务及财务咨询。”
与此同时,前海也在持续加“码”,已将便利执业办法拓展至25类港澳专业人士。目前,前海已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 25类专业人士无需参加内地职业资格考试,可直接或经备案(登记)后在前海执业。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化旅游领域,港澳导游完成备案后,可通过前海合作区旅行社的委派,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等服务。去年以来,港澳导游、税务师专业人士均可通过‘全流程线上办理+邮寄服务’的方式办理执业备案,实现‘足不离港澳,办好前海事’。”
据统计,前海现已有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或完成执业备案(登记),有效促进了港澳专业人才要素流动。
事业“造血”,不仅“进得来”,还能“接到活”
“引进来”更多港澳专业人士仅是第一步,而如何确保其“留得住、发展好”,则要求深圳写好留才后半篇文章。
何显毅建筑工程师楼地产发展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建筑师谭国治对此深有感触,尽管公司很早就进入内地市场,但碍于两地建筑师制度的不同,公司早期的业务范围并没有明显变化。
“香港推行的是‘建筑师负责制’,即建筑师设计之后,要负责项目从概念图到招投标、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而内地建筑师大多只负责开始的设计部分,相比较之下,香港建筑师难以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谭国治说。
为助力香港工程专业人士在深圳就业发展,2023年5月,前海发布了《前海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港澳规则衔接改革方案》。在区域内推行包括“建筑师负责制”在内的工程建设模式,首批选取前海妈湾十单元和十九单元学校两个工程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吸引了105位香港工程专业人士参与,许李严、汇创国际、中建香港等10家香港企业中标,真正实现了港人港企独立承接工程项目。
妈湾十九单元学校项目效果图
2024年9月,妈湾十九单元学校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建设后迎来封顶,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谭国治认为其意义重大。“作为建筑师负责制下的首个落地项目,妈湾十九单元学校的建设不仅为香港建筑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深港建筑领域的深度合作树立了典范。目前,公司已有7位香港注册建筑师在前海完成了登记。”谭国治说。
目前,前海持续打造高质量执业平台,为港澳专业人士提供更多跨境执业机会。2021年3月,《办法》发布后仅两月,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政务服务中心就在前海揭牌,通过定期开展税务知识培训辅导、业务交流,为多方合作提供孵化支持,确保港澳专业人士不仅“进得来”,还能“接到活”。
诚意爱才,“撑”港澳青年人才安家立业
以事业留人的同时,深圳也不留余力地以生活留人,在人才住房、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领域,为港澳专业人士提供各项帮扶支持政策,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内地生活。
近年来,深圳不仅破解了便利执业问题,还陆续出台了很多支持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开通了一站式查询专区和咨询热线,让很多来深发展的港澳青年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
2023年,深圳四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把覆盖到港澳青年的就业和创业政策,进行了全面更新梳理,涵盖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的补贴政策多达15项。
在就业促进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或者用人单位可以申请包括基层就业补贴、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和个人所得税差额补贴等9项补贴;在创业扶持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创业可以申请包括初创企业补贴、社保补贴和场租补贴等6项补贴,还可以申请低门槛、高额度、有贴息支持的创业担保贷款。其中,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60万元;合伙经营的可按每人最高60万元、贷款总额最高300万元实行“捆绑性”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符合条件的港澳项目落地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也可以获得配套资助。
《实施细则》还新增了国际人才职称评价、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和社保跨境服务保障等内容,要求建立国际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国际职业资格视同职称认可目录和境外职业技能证书“白名单”制度。
“在深圳生活和工作,我觉得和在香港没什么分别。”这是包括伍雪咏在内的很多港澳人才的共同心声。
对于港澳青年而言,深圳不仅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起点,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未来,将有更多港澳青年才俊选择深圳作为事业发展的新家园,共同书写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