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凝心聚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理论研讨会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前海学术沙龙日前成功召开。此次活动既是研究会2025年的首次研讨,同时也是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一场重要学术活动。深圳市政协党组成员、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林等约百名嘉宾参会,五位专家先后作主旨发言。
深圳发展范式及其迭代升级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谭刚以《努力续写有一个春天的故事:深圳的发展范式和迭代升级》为题发言。他认为深圳发展最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用两句话总结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用一句话概括是“法治”。
谭刚指出,深圳要立足于全球经济中心,在此层面扩大影响力。重视市委提出的五大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建设,把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来形成深圳的发展模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多年以来,创新发展范式历经三次迭代升级:从早期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到政府力量介入形成1到1000的规模化发展,再到当前正在构建的“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新范式,这是创新体系的又一次升级。应对快速发展,密集的政策出台则是深圳迎接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最新努力。
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过去45年,深圳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深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校长谢志岿在《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中指出要保持改革的锐气;优化改革开放的制度环境,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加强制度设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深圳来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圳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范伟军说,深圳的20+8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取得显著成绩,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过程还有很大空间。
他在题为《深圳改革的探讨》的发言中提出,要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高地;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联动。
加强深港之间的合作与互通
在以《深港科技合作与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可落实的政策、监管与场景》为题的主旨发言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畅谈了深港两地的发展新思路。他认为,“香港跟深圳就是两个芯片”,深港之间的合作是要用香港的“软件”和深圳的“硬件”,把深港的服务平均成本降下来,做到1+1>2。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理事李其乐就《深港互联互通2.0--关于在前海探索设立深港证券交易中心的建议》作发言。他认为,自2014年沪港通启动以来,内地与香港通过沪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实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但仍存在局限性:一是对一级市场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不足;二是未能实现人民币双向流动。对此,李其乐建议依托前海政策优势,由港交所与深交所共同出资,联合设立前海深港证券交易中心,双方共同运营,以港股市场为基础,深港两地的监管部门开展跨境监管合作。此举既可增强科创企业融资能力,又能让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及资本市场开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王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