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万家港资企业落地 成为港人港企内地发展“第一站”
已在前海创业7年的“90后”香港青年郭玮强,这几天非常忙碌,周末,香港中文大学百余名校友将要来访,郭玮强打算带他们走进前海孵化器,了解这片热土的创新生态,协助链接两地创业资源。
“这是我母校‘粤港澳大湾区校友会’近两年来的重点活动,我希望帮助更多香港青年走进大湾区,发现机遇和可能。”如今,郭玮强创办的企业已获50多项知识产权及专利,完成三轮融资,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港澳科创百强企业。
郭玮强在前海的发展并非个案。数据显示,仅2022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占深圳55.2%,已拥有港资企业逾万家;港澳医师、税务师等18类专业人士备案后即可执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孵化香港创业团队416家,成为港人港企内地发展“第一站”。
软硬件发力支持香港青年创业
2016年,郭玮强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立了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他形容自己当时几乎“两手空空”,但深圳优秀的科技产业条件以及前海为港人港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很快帮助公司步入正轨。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考察时,作为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代表,郭玮强正在现场。
“这5年,我们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开发多款产品系列,建立完整个人移动物联网系统,获得50多项知识产权及专利,完成了三轮的融资,在2019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评为深港澳科创百强企业。”郭玮强直言,自己的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年,前海的变化同样被创业者们看在眼里。硬件方面,商业中心、生活配套设施等逐渐建成,软件方面,推出科技创新、金融、法律和税务等不少政策。“软硬件建设齐发力,前海对港人、港资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生态。”郭玮强说。
郭玮强希望,未来香港企业家们继续充分利用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和深圳高效的科技配套,整合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产业资源,发展好各个项目,真正实现“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目标。
惠港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布局
为给香港拓展发展空间,前海很早即谋篇布局: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到深港商贸物流平台、深港国际金融城、深港国际法务区和国际人才港,深港平台陆续建成启用。仅2021年至今,前海就统筹提供产业空间82万平方米。
随着在前海的港人港企数量大幅增加,前海的惠港政策也从最初的产业专项扶持,逐渐转向对事业全周期和生活全方位的支持。比如,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前夕,前海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平台、科创、金融、落户、民生九个方面。
2022年底,前海又推出“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每年提供扶持资金不少于10亿元,招引、培育全球前50、中国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商务、航运、公共服务等8类全球服务商。同时,启动建设风投创投、融资租赁、天然气贸易、跨境电商、涉税服务业、高端智库等首批“六大集聚区”,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质载体。
“前海是深港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不但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还有雄厚的产业及人才优势。”云豹智能创始人兼CEO萧启阳说,作为国家级政策高地,前海还拥有从税收到人才到租金补贴等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并对港企倍数扶持,吸引着企业投资布局。
“过去两年,我带了很多香港企业来前海考察,大家都看到了这里的蓬勃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内地总代表钟永喜认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前海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8.68亿元,同比增长5.2%;实际使用外资58.64亿美元,占深圳市53.5%;实际使用港资56.08亿美元,占深圳55.2%,拥有港资企业逾万家。前海深港合作已从基础建设、平台空间搭建的“硬连接”、规则对接的“软联通”,逐步进入到情感认同的“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