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头条
《瞭望》聚焦前海:特中有特
发布日期:2025-10-21 11:04:06
来源:《瞭望》
字号:

  10月18日,新华社旗下《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报道《触摸深圳脉动》。文章聚焦深圳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着重凸显前海这一“特区中的特区”,作为压力测试场和改革先行者的使命与担当,呈现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布局与发展活力。

  特中有特

  “特区”二字,对深圳而言,既是荣光,更是使命。

  前海,这片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土地,自诞生起就肩负着特殊使命。站在前海石公园眺望,满眼都是崭新的写字楼和正在施工的塔吊。前海2021年“扩区”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757亿元增长到30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1130亿元增长到1691亿元,在地进出口额从3780.5亿元增长到7066.5亿元,成为经济特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的有力印证。

图片

在深圳前海拍摄的前海石(2025年4月23日摄)梁旭摄

  前海的“特”体现在它始终扮演着压力测试场和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在这里,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条例;建设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成立全国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首创企业开办录音录像“双录签名”改革,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坚持从适应适用国际规则到输出国内规则,综合运用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实现跨境贷、跨境债、跨境投资等“六个跨境”,形成“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

  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梁珂介绍,“金融支持前海30条”所带来的一项项“首创”,形成了一批深港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先行示范案例,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海经验,这些成果无不体现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的定位和作为。

  从蛇口工业区率先实现超产奖励制、开创全国招聘用人制度先河,到今天的前海,特区人充分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了“前海模式”,105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能力和水平上,连续第四年位居全国57个自贸片区榜首。前海的巨大变化,让一位13年后再来前海调研的同事惊呼:“前海一直在向前”!

  从45年前的“科技荒漠”到今日的“科技高地”,涌动在深圳血液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深圳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等关系方面持续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时至今日,在深圳这座城市诞生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脍炙人口的口号,仍具有强大感召力。

  特区之“特”,“特”在敢为人先的勇气,“特”在永不止步的锐气,“特”在面向世界的胸怀,“特”在服务国家的担当。

  做就做出个样子来

  “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好的,我看见矿泉水、面包、香蕉。”随后记者掏出手机也放了上去。“我看见矿泉水、手机、面包和香蕉”。这是记者在思谋科技有限公司和机器人对话的场景。

  当听到“我有点饿”的语音后,机器人便在不同物品中挑选出面包递到面前。以前需要通过计算机语言去控制机械臂,现在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直接控制。大模型完整经历了思考、推理、信息理解和最后执行的过程。总部位于前海的思谋科技是一家工业智能体企业,其以“大模型+全栈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出具备感知-决策-执行全栈闭环的自进化工业智能体。

  思谋科技负责人吕江波表示,思谋选择以“工业智能体”作为核心赛道,正是看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的历史机遇和巨大需求。公司成立的第18个月便跻身独角兽企业。企业打造的1000平方米的思谋智造实验室,目标所指是未来智慧工厂的原型和标杆。目前面向客户所交付的智能扫码贴标机、智能点胶检测机等产品,正是企业矢志创新的成果。

  在深圳,像这样聚焦某个领域深耕细作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某项技术引起广泛关注,连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企业。用一位企业家的话说,“我们做,就要做出个样子来”。这些企业,扎根于具体赛道,潜心研究,致力突破,他们脚踏实地搞创新的样子,共同刻画出了深圳创新的模样。

  追高不恐高

  深圳对“高”的追求,也体现在不断攀登产业高峰的决心上。就在记者调研一个多月后的9月29日,深圳推出12条政策措施,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经过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传统产业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方面,深圳以“揭榜挂帅”“三首工程”等方式,围绕高精度传感器、系统级芯片等制约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开展技术攻关。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深圳紧盯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前海合作区正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前海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441家,正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灵巧手专业园区等重大平台。

  调研中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深圳市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科研机构,都有着一种共识:不进步就是退步,不领先就会被淘汰。这种争先领跑的意识,驱动着深圳不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前行。

上图:2012年10月2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下图:2024年11月30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根往深处扎

  前海的“宠才”大招也有力度。据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莫伟轩介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由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于2014年共同发起。自成立以来,依托“1510”特色发展模式,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28家,成为香港青年内地创新创业就业、内地优质科创企业赴港发展的“第一站”“首选地”“圆梦区”。目前在园团队528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475家。

  包容与开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来此扎根。截至目前,深圳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达7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6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共有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创新的种子需要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深圳深谙此道,并致力于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也正因如此,大批的湖南人、湖北人、广西人、江西人……都成为了新的深圳人。让年轻人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体现出城市的温度,也积蓄着更持久的发展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