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前海“文化客厅”应该是什么形象,中国的剧院时刻还有多久到来,特区中的特区里应该有怎样的表演艺术中心。16日,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在前海开讲,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这是由前海管理局主办的公益性综合文化讲座活动——前海文化讲堂的第六期,题目是《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世界记住前海,让前海享誉世界”,陈平从国家大剧院发展讲起,为前海打造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范本提出了很有超前的理念和建议。
短短两个小时,陈平为前海的听众讲述了当前全国、都市圈及重点城市剧院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趋势,并从文化自信和文化战略的高度,通过最新的数据和观点来剖析前海如何打造的“文化客厅”形象,如何打造在世界耀眼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还为前海谋划了文化发展战略及发展愿景。
陈平是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剧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艺术基金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于2007年出任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提出了“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办院宗旨和“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创建了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及艺术生产体系,主持制作、监制了西洋经典歌剧和中国原创歌剧60余部,领导国家大剧院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活跃、运营效益良好、令世界瞩目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中外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被誉为中国国家“文化艺术航母”。
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时机已经到来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对深圳、对前海的发展都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陈平表示,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示范区,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主动作为、承担使命。要从文化自信和文化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前海的发展战略和未来。
“在文化建设上,前海应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陈平讲道,前海在文化建设上应牢牢抓住有精品力作、有文化大家、有文化艺术品牌、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有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有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能力、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谈到规划问题,陈平说,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时机已经到来,前海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建设一座具有标志性的表演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建设应采取A+B+C的建设模式,即能够上演多个艺术门类,具备创作、演出、艺术普及、艺术交流、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具备多功能的建筑。艺术中心还应是城市文化厅,建筑应同周边环境和市民文化生活浑然一体。此外,艺术中心还应是一个集未来科技、艺术和智能化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型建筑。
陈平说,前海建设的表演艺术中心应该成为表演艺术的殿堂、各类表演艺术展示的平台和地标性建筑。有了这样的艺术中心,前海就能够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承接世界性的艺术交流活动,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创新的平台,发挥艺术引领作用,不断推出新作品、新理念、新模式和新的活动方式,成为前海辖区居民进行艺术体验和享受的平台;成为文创产品孵化开发展示平台。
“三功能、五平台”打造前海文化高地
“前海应该注重‘三种功能’和‘五个平台’的打造,目的是要最终能够体现前海文化的前瞻性、示范性和独特性。”陈平在讲座中提出了自己的理念。
所谓前瞻性,就是理念、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前海的改革开放、引领示范、勇于先行先试等前瞻性的特点,其前瞻性应该落在三个着力点:首先准确掌握前海定位,着眼于大湾区建设。在发展理念、文化生态、发展模式上全面创新。其次,既关注当下,又着眼于未来。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年轻人,关注年轻人的艺术教育,关心中华文化在他们身上的传承。最后,着眼于50年不落后,前海建设文化中心不能仅仅关注建筑规模,一味追求规模、体量和坐席数量。要理念超前、规模适中、设计建造水平国际一流,要追求格调、精致、品质、特色等。
在示范性方面,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要具有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和国际性。“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要体现时代特点,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应本着一切为了人民,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的原则建设。”陈平提出,前海建设表演艺术中心不论在内容建设上还是在艺术品质上都要以高标准的原则,立足前海、远眺粤港澳大湾区、放眼全亚洲、全世界,目标是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极点”。
在独特性方面,在硬件建设上,前海应该体现文化特点,彰显前海文化内核及审美标准。功能上与传统表演艺术中心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特征。在软件建设上,重视中心内容建设和文化品牌影响力,使之成为前海永久的文化标志。
陈平还对前海的文化发展提出了七个愿景,即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典范之城、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魅力之城、成为中外经典艺术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巨大平台、成为国内外艺术家向往的伊甸园、成为体验新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理想之城、成为高端艺术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聚集的高地、成为艺术中心运营理念模式创新的实验场。
坚定文化自信让艺术改变生活
“中国的剧院时刻已经到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整体国力提升的结果,更是党和国家重视文艺事业发展、重视人民文化生活提升的结果。发展中国演艺事业,实现院团、剧院、观众的‘三赢’,让艺术改变生活,是贯穿我履职路上的一条主线。”陈平表示。
坚定文化自信让艺术改变生活,打通表演艺术产业链,重塑剧院行业的运营模式,被陈平称为自己的“中国剧院梦”。“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公报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总坐席数192.04万个,年演出场次17.89万场。目前全国百万人剧院人均占有量1.25个,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方面是剧院的利用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观众没有走进专业剧场欣赏演出,产品也缺乏正规的演出场所。这是院团、剧院、观众的‘三输’,折射出表演艺术领域巨大的浪费。”陈平认为,在“十四五”期间,必须要提质增效,要让群众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群众参与率。
“国家大剧院在过去的11年里,共开展各类演出9641场,1028万观众买票观看演出。也是在这11年里,国家大剧院共制作87部歌剧、戏剧、舞剧并拍摄歌剧电影28部,成功举办了3届国际歌剧电影展。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深深植根于我们行动中。作为凝聚新中国几代人期望与梦想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的建成与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有力地印证了文化自信在当下的必要。”陈平认为,表演艺术生产创作、舞台呈现是剧院存在的最核心的基础。始终保持演出和剧目的高品质并不断推动艺术上创新是剧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陈平的讲座让观众开阔了眼界,对前海未来的文化艺术地标充满期待。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