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前海资讯 / 前海动态
从交通连接到制度衔接,深圳引擎持续轰鸣
携手共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发布日期:2021-03-17 17:18:51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res01_attpic_brief.jpg

  规划中的城际交通线路将让深圳更加内通外畅、筋骨舒展。图为深圳地铁在龙岗区穿行。

  今年2月24日,“广深地铁”得到确认: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深圳,与深圳地铁18号线实现交汇。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动力源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深圳和广州这两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在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事实上,除了城市地铁和城际铁路,深汕高铁、深大城际、深惠城际、深中通道等多条在建、规划中的城际交通线路也将让深圳更加内通外畅、筋骨舒展。

  起笔“十四五”,深圳正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轻轨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促进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对接融合,与周边城市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同时,深圳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深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努力促进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大湾区内便捷通畅流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质增效。

  在硬联通和软衔接的双重加持下,深圳人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半径将随之变长。“深圳人”将变身“湾区人”,“早上广州叹早茶,下午深圳谈生意,晚上香港看夜景,周末去粤东西北看山观海”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硬联通

  “三个一千公里”织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

  2月24日,“广深地铁”首次得到官方确认。这条途经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并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高度重合的线路,将让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等高端生产要素加快流通。

  广州深圳作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地铁互联互通更是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的重要前提。地铁22号线的建设,将让广深两地间合作红利辐射至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有助于广东做优做强“核”引擎,进一步增强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皇岗口岸旅检大楼将于2022年建成。该口岸同时规划引入深广中轴城际轨道、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20号线及预留港铁北环线支线接入条件,将成为辐射大湾区、面向世界的超级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周边的东莞、惠州、中山和汕尾等城市,未来,深圳与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将会更为多维便捷:

  首先是城市地铁层面:当下,深圳地铁正尝试打破城市边界,把服务触角延伸至深圳以外。

  而最先实现这一图景的,或许是深莞间的地铁牵手。截至目前,两地间已规划多条地铁线路联通: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有望与东莞地铁1号线衔接;深圳地铁10号线延伸段将从双拥街站后引出,下穿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之后进入东莞凤岗,接至在建的深圳地铁16号线黄阁站。

  与此同时,“坐地铁去惠州”也被提上了日程。根据规划,深圳地铁14号线惠州段线路全长9.1公里,全部采用地下敷设,将设车站3座。

  而除了城市地铁,速度更快、运量更大的城际铁路也将更高效地串联起这些城市。“十四五”期间,深圳将面向都市圈、连通大湾区、辐射全国,勇当一体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先行示范,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高铁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织密湾区轨道交通、高快速通道、水上交通和通用航空4张网,努力实现交通出行“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强化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

  在“十四五”期间,向北、向东,深圳将开工建设多条城际轨道:

  一路向东:深大城际将串起宝安机场和惠州大亚湾;深汕高铁将链接建设中的西丽高铁站深汕特别合作区。

  目光向北:深惠城际南起前海,北至惠州,设计时速达160km,预计2026年建成。

  广州、东莞、惠州、汕头……深圳轨道上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在不久的将来,轨道交通也将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让更多资本、人才在深圳汇聚,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都市圈中的辐射能级。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之下,轨道交通将成为深圳与珠三角其他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载体,更有助于深圳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蓄能,在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软衔接

  推动粤港澳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速,湾区内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深港跨境医疗融合成为热议话题。

  2月20日,深圳召开开年第一会,审议通过《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出,加强与香港在生物医疗科研领域的合作,探索深港临床试验合作机制。该举措被外界认为,是深圳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共同体迈出的关键一步。

  而以跨境医疗为突破口,探索深港澳合作机制是深圳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表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师能力建设与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前沿医疗技术、药品先行先试,确保在2—3年内高质量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清单。

  除了在医疗领域深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面向“十四五”,深圳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以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为例,深圳提出将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为符合资格的港方人员在人才住房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对在深圳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可以依申请按深圳和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与补贴。

  与河套东西呼应的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新坐标系下,一系列围绕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大胆试验正在前海有序推进:便利港澳投资者开办企业的“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从前海试点向全市推广;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出台若干措施,去年推出加强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等90项制度创新成果;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等领域试点“沙盒监管”机制,首批创新应用去年正式公布。2021年,前海还将继续推出包括深港服务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港开放等深港合作的八方面试验。

  在深港澳金融互联互通方面,“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去年年底已近24万亿元人民币,市场开放和跨境合作不断拓展,金融机构试点北上“理财通”,金融专才资格实现三地互认……

  与此同时,在服务“双区”建设公务员专项招录中,深圳专门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面向港澳居民公开招聘……

  可以预见,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将进一步深化深港澳三地在教育、文化、智库、旅游、社会保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努力让大湾区城市群人们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越来越近。

  推进大湾区建设

  深圳布局已成形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引擎,深圳旗帜鲜明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期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创新试验场”,“深—港极点”就是推动规则衔接的“重点实验室”,前海、河套则是“先行启动区”。

  分析人士指出,前海、河套和正在推进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在深圳河一河两岸串珠成链,成为打破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和制度软环境落差,全面对接国际化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微型试验场”。

  起笔“十四五”,深圳将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与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双扩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跨境资金往来便利和人才等要素供给便利,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与此同时,以深化“前海路径”为契机,深圳将建立健全对接港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跨境合作制度体系,探索推进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十四五”期间,深圳还将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进“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布局港澳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研究中心和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科技基础设施跨境协调管理、科研设备便利通关和共享使用等制度创新,打造国际离岸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

  同时,高水平规划建设盐田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和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推进口岸改造和新设,推动口岸沿线开发开放,以深港陆路口岸与邻近区域、过境地块为中心,促进科技产业、文旅消费、医疗教育协同发展。


分享到: